為夢想而行 在東南亞、中東、歐洲和蒙古的永續服務與學習 |逢甲環工系 林佳佑
實現出國夢,首站馬來西亞
仔細回想,進來逢甲的夢想就是能出國。第一次出國夢是在大一,當時通識教育中心舉辦國際壯遊計畫,由翟本瑞老師與陳淑慧老師負責,這是我生平最接近踏出台灣的機會,目的地是雜亂與秩序並存、腐敗與繁榮比鄰的國度-印度。可惜天不從人願,出發前一個月疫情爆發,只能漫漫無期地等待。
這一等就是三年,直到2022年11月,我終於踏上這段改變人生的旅程。當初正值疫情趨緩、學校仍維持線上授課的混亂時期,對我來說也是大學的最後一年,實在不甘心在疫情中結束,因此下定決心隨賴奇厚老師的教育部「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前往馬來西亞實習。這是一個不太正常的決定,因為四上申請意味著延畢,反對聲音排山倒海而來,而身旁同學陸續申請上研究所,這對一個背負學貸的學生來說是個艱難的決定。很感謝當初排除萬難的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賴奇厚老師、積極鼓勵我出國的高承恕老師與林滿靜學姊、以及亦師亦友的張帆老師。也要感謝學生成就中心薛佳萱老師的協助:也許這對您來說只是工作的一部份,但對學生的意義深遠,因為它改變了我們的人生。
如今,我能自信地說:這是我一生做過最對的決定!
如果要為我這兩年的旅程下個標題,那莫過於永續之旅。身為環工系學生,我很高興在出國增廣見聞之時也能精進專業。在經歷萬難後我抵達旅程的第一站,馬來西亞國立大學(UKM)的Yayasan Sime Darbyd (YSD)實習。YSD支持UKM的研究項目,特別是在環境與永續發展領域,能有這次實習機會也要特別感謝曾經擔任YSD主席的逢甲化學工程學系吳石乙老師。
我在YSD研究的主題是可降解複合材料應用在接骨板的研究,跟著博士生邊做邊學、協助其論文的研究。這次經驗讓我了解環境工程所學的知識應用寬廣,能擴及醫療。跟我同行的化工系好友Lupus研究的主題是微生物對棕櫚樹皮分解以產生甲烷的實驗,對於盛產棕櫚油的馬來西亞,處理相關副產物的研究十分重要,對於朝向零廢棄物技術為目標的YSD更是不可或缺的題目。對於以永續為志業的學生,YSD絕對是個能打開眼界的實習基地。
實不相瞞,在此之前我從未出國過,對於第一站能前往UKM感到萬分慶幸。UKM對於交換學生活動安排之豐富,簡直讓我初期社恐大發作。不過因為東南亞的溫暖人情以及志同道合的好友,心房就像被巨釜強制撬開。
在此也要鼓勵英文不流暢但有出國夢的學弟妹,沒有人天生就有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拋開憂慮、打開心房、勇於犯錯,絕對沒有任何人能嘲笑我們。
飛往土耳其、敘利亞邊界
在馬來西亞的第三個月,碰巧見社會創新學院(s.School)在招募學生前往土耳其服務,同樣也是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服務的地點在土耳其、敘利亞邊界,服務對象是敘利亞難民。
機會難得,我跟好兄弟Lupus積極申請,過程冗長,經堪比九彎十八拐的離奇周旋後,最終我跟好友平分計畫經費、以半自助方式開啟前往土耳其之旅。同樣,這段路程少不了貴人相助,包括鋪展我未來出國機會的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處薛珍華老師、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簡稱「台灣中心」)執行長裘振宇,以及綠能研究中心師長呂晃志老師與朱正永老師。
這次我的任務是為當地建造魚菜共生系統,之所以選擇這個系統是因為雷伊漢勒市少有降雨,難民無土地耕種,而魚菜共生可以透過魚、蔬菜和微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使系統達到穩定平衡的關係。簡而言之,是可以省去購買化學肥料的錢,也不會有環境汙染問題,最重要的是水資源可以循環利用。過程中我跟裘執行長、土耳其建築師Recep、敘利亞員工Halil、水電工、敘利亞婦女共同合作,完成這套系統。
這次經驗也讓我對國際服務產生興趣,特別喜歡跟小孩子相處,同時期望能活用自身專業服務他人。
不過這次旅程也使我體會到專業能力決定一個專案的永續性,該如何產生經濟價值則決定它的成敗。大學部的我只能提出一個想法,卻還沒有實際能力解決複雜且重大的問題,這也是我到當地最深的感受。
再戰杜拜氣候變遷大會
我覺得上天特別眷顧著我。從土耳其回台後兩個月,我有機會前往杜拜參與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特別感謝在土耳其遇到的台灣中心志工兼老師Lara以及同伴Sally的介紹,讓我有機會前往杜拜。更要感謝翟本瑞老師、薛老師的努力奔走,最終在朱老師「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USR)計畫的經費支持下讓我們有機會參與國際重要會議。
如果將雷伊漢勒市比喻成野馬,那杜拜就是Puma。我知道這個比喻可能爛到難以置信,不過對我來說卻很適合形容兩者,難以比較卻被我連結上。同樣為了水資源奮鬥,一個在沙漠中建立瀑布壯景,一個為了找吳郭魚而花費數日,衝擊之大,讓我不確定沙漠中的帝國與無家可歸的難民,誰更虛幻。
總之在這繁華的城市中,我見識到世界各政府、公司、大學在永續領域的成果,尤其在複合材料之應用對我影響最多,例如Tetra Pak公司利用可再生回收材料製作瓶身,以及結合3D列印方式製作家具;ArchiREEF則是將相關技術應用在珊瑚礁復育盤,讓我對環境工程的領域有更多的想像。
重返亞洲、迷戀純樸的柬埔寨
在見識完浮誇的大樓與絢麗的表演後,我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透過教育青年署海外志工服務隊計畫前往柬埔寨的「德普文教協會」(簡稱CTEP)服務。在柬埔寨的偏鄉沒有高檔排餐或炫目的迷紅燈大樓,卻讓我覺得真實到可以觸碰。牽著牛的孩子、樹根製電線杆、有如山丘的稻稈堆,一切都樸實的讓我迷戀。
這次旅程要感謝「德普文教協會」(CTEP)的執行長Peter、Alice與其團隊的協助。CTEP在過去13年在偏鄉設置了數十個教育據點,已經教育了10萬多孩童、令人深深敬佩。柬埔寨不是一個富裕的國家,孩子多半要幫忙務農,教育翻轉的機會並不平等的降臨,對本身家境就比較差的孩子尤其不利。CTEP成為接住他們的社會網,在英文、電腦、程式領域提升孩子能力,與就業接軌。
東南亞最大淡水湖-洞里薩湖,有群浮水而居的越南移民,在擁擠雜亂的環境中努力生存,由於土地太貴,他們一生多半在水上漂浮著。孩子們不學英文,因為生活中用不到。
在這裡,制度之外,連環境也是不公的幫兇,教育翻轉有如神話。如果登上陸地對他們來說是夢想,代表資源與機會,我相信英文是通向這條路徑的橋樑。但對這一代孩子們,尚未有人開始建造、或指引孩子將目光投向陸地。在貧瘠的環境中我才真正了解「學英文很重要」這句話代表的意義與重量。
前進歐洲、浪漫義大利
一個月後我前往浪漫國度義大利,特別感謝朱正永老師的協助,以及USR計畫之補助讓我有機會前往義大利羅馬「國家研究委員會」(Consiglio Nazionale Delle Ricerche,簡稱CNR)實習。CNR是義大利最大的公共研究機構,涵蓋生物醫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等廣泛領域,同時CNR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執行許多國際科學計畫。
在CNR實習期間我投入產品生命週期評估的研究,尤其關注歐洲氫氣能源生產的過程中如何有效評估二氧化碳排放。在義大利期間我跟著指導教授學習,得知CNR在伊索比亞有汙水處理的計畫,在印尼有離島的能源計畫,了解到國家級專案對人員所要求的能力,還有自身專業知識的不足。這些體悟讓我改變未來方向,立志在未來幾年學習更多專業經驗和學術知識,尤其在能源轉型領域。
畢業旅行 - 蒙古種樹
2024年7月我踏上大學時期最後一段旅程,這次目的地是草原國度蒙古,團隊目標是在蒙古種植1 ,000顆樹木。植樹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使用他們研發的水寶盆種植,提高樹木存活率。第二階段是與住在蒙古的逢甲學姊Indira合作,由其提供種植土地並由朱老師的USR計畫提供樹苗,最終在7月初完成種植。
蒙古是人均碳排量較高的國家之一,同時在首都有嚴重的空污問題。遊牧文化與經濟發展雙重夾擊下,大量樹木被砍伐,土壤荒漠化,土壤保水力不足,造成下點雨就淹大水的現象。這次能到蒙古種樹是林明仕老師主持的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另外有多位同學以自費方式積極參與活動,多虧如此我們才能在三天內完成種樹目標。同時還要感謝多位師長協助,包括翟本瑞老師、吳志超老師,攝影師林清華Lucky,讓這次計畫得以順利執行。
大學生涯,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最後要感謝逢甲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的主任與助教,為不斷出國的我提供意見,協助我與學校溝通,以及過程中不斷鼓勵我的班導梁志銘老師。感謝這一路認識的朋友們包容我,一起執行計畫的過程,是我一輩子難忘的回憶。
文|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 林佳佑
分享: